养正·正思深研|品生活百味 抒童年真情 ——兰亭小学语文学科教研活动
为探索语文教学的课堂样态,3月12日下午,兰亭小学语文学科组围绕“核心素养导向下主题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”这一研究主题,就《那个星期天》这篇课文,展开深入的教学研究。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堂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课堂,探索“融情于景”的表达秘妙。
课例展示出真知
在教学过程中,耿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词组,感受文中呈现的光线变化,借助鱼骨图梳理事件及心情,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的情感变化。课堂上,耿老师重点讲解了“融情于景”的表达方法,引导学生们通过绘制心情变化曲线图,将描写光线的句子与情感变化相结合,深刻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妙处。为了加深学生对“融情于景”写法的理解和运用,耿老师创设了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,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仿写。学生们的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,展现了他们对这种表达方法的掌握和运用。
以“说”促教助成长
耿老师从教材分析、学情分析、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这四大方面,展开了说课,进一步促进教学交流。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“让真情在笔尖流露”,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,并学会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表达方法。本课作为单元的重点课文,其表达情感的方式尤为独特,作者通过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、事、景物之中,在细致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,这种“融情于景”的表达方法正是我们需要深入学习和领悟的。课文以“我”和母亲的活动为线索交叉展开,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“我”在等待过程中的情感变化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情感表达的典范。
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,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,并对文章中的情感有所感知。然而,他们对于如何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,以及如何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,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学习。因此,在本课的教学中,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,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,并学习如何运用“融情于景”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。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--“感悟‘融情于景’的表达方法”这一点展开,从字词学习到词句品析,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设计,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,完成思维导图等方式感受、理解、运用这一表达方法。
课后点评思得失
课后研讨环节,教师们围坐一起,畅所欲言,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评价。大家一致认为,耿老师的教学设计精心且条理清晰。在课堂上,能够巧妙借助思维支架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,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变化。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方面,耿老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,引导学生充分运用“融情于景”的方法进行仿写,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。
当然,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老师们也指出了一些本堂课存在的不足。徐军辉老师提出在拓展仿写环节,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略显不足,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。此外,张笑语老师认为课堂时间分配上还需更加合理,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,朗读环节还需强化。
每一次教研活动,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与智慧的火花碰撞。未来,兰亭语文组将继续携手前行,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,引领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、抒发内心的情感。